(记者 金一清) 在良渚博物院戴上AR眼镜,体验者瞬间“穿越”至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:玉鸟在眼前翩然起舞,宏伟的古城建筑在光影中复现……
这是余杭为灵伴科技打造的独创文博体验场景,后者应用AR操作系统技术,在良渚博物院上线了首个博物馆AR智能导览系统。不到一年时间,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博物馆找到灵伴科技寻求合作。
这是余杭企业将能力成功契合场景的实践。无独有偶,今年的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又为灵伴科技提供了一个应用场景,创始人祝铭明在会上戴着最新研发的AR眼镜,一句“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,用戒指能完成翻页”火遍全网。
祝铭明坦言:“对创业公司来说,无论多好的想法、多好的产品,都必须找到一个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场景,这非常重要。” 这也是很多企业家的期盼。
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,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,精心培育创新生态。会议结束当日,余杭率先响应作答,将企业家们的期盼以“双清单”的形式呈现了出来。
7月15日下午,余杭首份城市机会场景“双清单”正式发布,其中包括20项政府需求侧清单和20项企业能力供给侧清单。清单聚焦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、产业升级、城市治理、民生服务等领域,通过明确城市需求的“榫”与企业能力的“卯”,期待两者紧密契合来构建余杭未来的“筋骨”。
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、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表示,“双清单”既是余杭区一直坚持政府侧和市场侧“双向奔赴”的最新案例,也充分反映了新阶段城市建设的新要求、新诉求和新特征、新形态,特别是对人工智能在城市建设中广阔应用场景的设想与设计,余杭区可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,成为全国示范。
什么是城市机会场景的“双清单”?
“城市机会场景”一词,反映了在城市发展中的新需求和新机遇: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求,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加以满足,这是一个政府和企业“双向互动”的过程。
余杭区此次推出的“双清单”就是让这一过程更具透明度。“需求侧清单”列出了城市亟须发展的领域,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创新方向;“供给侧清单”则盘点了区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,方便政府精准对接。
“以前企业常常要靠自己找场景,如今我们更像是城市的合伙人。政府和企业共同打造城市机会场景,企业落地创新成果,从而提升城市能级。”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阮建敏说。
为提升城市安全能级,余杭早在2021年就牵手鲁尔物联,定制开发“城市CT智治平台”,至今已在桥梁、隧道、地下管线、堤坝等10大场景部署了近万套智能传感器,累计成功预警并处置风险551次。
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都提出,要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”,场景创新被提到重要位置。这一系列部署,需要“双清单”这样的载体,将宏观政策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。
近年来,全国对场景创新的探索不断升温。《中国场景创新研究报告(2024)》显示,全国GDP前100名城市已有65个启动了场景创新相关工作,其中就包含杭州。
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,余杭持续推进场景创新试点,成果丰硕。
比如在健康医疗场景下,余杭推动达摩院研制的“平扫CT+AI”系统落地,实现早期癌变自动筛查,其效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。
又如低空经济领域,余杭建设了37座自动化无人机机场,形成覆盖全区的低空经济+医疗运送网络,日常可在15分钟内将医疗样本送达医院,使镇街医疗网络实现快速联动。
正是这些实践表明,创新场景化应用让“黑科技”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落脚点,也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、精细化。
城市机会场景“双向清单”从何而来?
政府“需求侧清单”的制定,不仅基于余杭作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定位,也立足于“在余杭,看见未来中国”的使命感。
这份清单一方面反映了国家、省市的战略部署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,另一方面也是对余杭未来发展的量体裁衣。
余杭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份“双清单”都是在调研基础上梳理出来的。长期以来,余杭定期举办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创新洽谈会,把企业作为“主角”请上台,让他们直接提出场景需求,政府部门讨论方案。
企业能力“供给侧清单”则植根于余杭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创平台。余杭区人才总量已突破47万,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,居全省之首,并拥有众多“大科学装置+大科学计划+国家、省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”。
余杭通过盘点这些资源,将各类创新主体、技术成果纳入清单,政府和企业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彼此的优势与需求。
今年4月,申昊科技的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在安溪大桥展开首次桥梁检测。公司智能机器人事业部研发总监周志新回忆道:“多亏余杭区政府为我们量身搭建的精准场景,我们的产品才得以顺利落地。”这款机器人在浑浊水域或湍流中也能通过高清摄像和声呐设备,帮助技术人员精准定位桥体腐蚀和损伤部位,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和安全性。
周志新介绍,对企业来说,通畅的政企沟通渠道是构建城市机会场景的关键。余杭区政府不仅关心企业,更了解企业,明白城市发展需要什么,也明白企业能做什么。
余杭区常态化征求企业建议,每年区经信局等相关部门会举行数百场政企恳谈、需求征集活动,让企业能第一时间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和应用需求。
周志新表示,这些开放沟通的渠道,让他们可以直接触达需求方,只要技术创新,就能从“双清单”找到合适的场景。
未来如何保证场景常有常新?
区发改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华建林介绍,为推动创新场景常态化,余杭将成立场景办,统筹推进城市机会场景建设,负责常态化开展场景征集、筛选策划、清单发布、供需对接、应用推广等工作。
场景办将定期征集场景清单,包括征集政府侧需求清单和企业侧能力清单,在实践中健全完善分级分类评审机制,通过引进专业咨询机构等,结合余杭特色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导向,遴选策划一批高质量场景清单,动态对外发布,鼓励企业揭榜挂帅。
此外,一系列制度创新也正在路上。如余杭将探索构建“部门统筹-国企参与-市场共建”机制,鼓励国企公司会同场景领域牵头部门依法合规确定合作企业,对接提出合作方案,共同开展城市机会场景建设。
余杭还将与龙头企业、科研机构定期研讨场景清单更新。在这一模式下,政府成为联合攻关的主力军和服务者,负责提供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;企业则主动提出技术方案和解决方案,并在应用场景中获得试点机会。
“城市处处皆场景,余杭处处有机会。”华建林说,政府部门有多元化的发展需求,企业和科研机构则拥有各类硬核技术,他希望双方能像榫卯结构一样配合紧密,相辅相成。
未来,余杭将不断将政府的大需求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场景,把“给政策”变为“给机会”,实现企业培育由“政策赋能”向“场景赋能”转变。
当前这份“双清单”只是起点。随着合作的加深与场景的丰富,余杭这座城市必将成为梦想和技术落地之地,让参与者每前进一步都能真切“看见未来中国”。